当前位置:首页 > 驴行天下 > 丹青妙绘下的宝庆十二景

丹青妙绘下的宝庆十二景

作者:不详来源:网络2017-06-04

三、龙桥铁犀

龙桥铁犀是指以青龙桥和置于桥墩的铁犀为中心的水域、市街所构成的景区。旧志载为宝庆十二景之一。青龙桥是横跨邵水的交通要道,唐代乾宁年间已建木桥,屡毁于水灾。南宋理宗宝庆初(1225-)郡守宋仲锡改木桥为石墩桥,并置两只铁犀牛于中墩上游,“独角铮狞,势如相搏”,以镇水怪。为纪念遥领邵州防御使的赵昀嗣位为理宗皇帝,命名为“跃龙桥”。按八卦方位,此桥在城东“震”方,中国古代神话以震位之神为“青龙”,宋代灭亡之后改名为“青龙桥”。清乾隆间重修东关城楼,此桥位于东关下,亦称东关桥。1978年改名为东风桥。1992年重修再次命名“青龙桥”。

1838年,清道光年间大水,桥上铁犀自身不保,双双沉于河底。1968年因修资江大桥,从河里捞起一只铁犀,它沉于河底已经一百三十年了。资江桥离青龙桥有数百米之远,不知这诚然大物,如何在水下运行。铁犀牛独角狰狞,姿态英伟,可以想象,当年它与它的老伴(仍在江底)虎踞青龙桥旁,雄视江面,水波倒映,雄姿飞动,是多么使行见者意动心骇,惊叹其壮伟。元代诗人鞠志元有句:“百尺青龙跨碧湍,铁犀光映玉栏杆。”

青龙桥为行客必经之地,“龙桥铁犀”也就成了宝庆十二景中人们最为熟悉的一个风景点。出水铁犀现安置在双清公园大门内喷水池中,供游人观赏。它的尖独角角尖已缺折,自身沉入河底,青龙则扬波入海去了。也许正是记住了铁犀的那份思念,如今的青龙桥头,又建起了四座铁犀的雕塑。“龙桥铁犀”的美景,依然展现在闹市之中。

四、洛阳仙洞

洛阳洞原址在东塔岭西山脚下点石庵中,为庵中小山北一石灰岩自然溶洞,景致清幽,“资邵二水汇流其下,石室曲折,后穴冥通不知所底,壁间字痕可读”(见道光《宝庆府志》)。洞旁有洛阳井,水清如镜,长旱不竭。传说唐代有个叫申泰芝的人曾隐居此处,因思念在洛阳的母亲,将此洞取名叫洛阳洞,洞口泉水聚集处取名为洛阳井,故称“仙洞”、“仙井”。点石庵则源于明清,盛于清末民初,后衰毁于抗战后期至解放前夕。鼎盛时期曾是湘中有名的佛教胜地。明宝庆知府谢省有《洛阳洞》诗:“杖履跻攀到九华,不知何处是仙家。落花流水春光老,古木闲去夕照斜。丹鼎何人知岁月,洞门长日锁烟霞。仙纵一去无消息,唯有碧桃春自花。”解放后,在其旧址办起了洛阳洞小学。洛阳洞也因城市扩建,源断水涸,垢存污布,风光荡然。这几年,旧城改造,已将其一举夷平。宝庆十二景之一的“洛阳仙洞”,从此成为传说。

洛阳洞因申泰芝而得名,而申泰芝何许人也?申泰芝,字元之,道士,唐朝洛阳人,与玄宗同生日。曾历览胜地,后来到邵陵佘湖山修炼。唐时崇尚道教,开元中玄宗召申泰芝至京,赐号大国师,住玄真观,常从帝游,后还山居久升仙。申泰芝隐居修炼的佘湖山,是今天邵东县佘田桥镇的那座佘湖山,风景甚美,在他死后,朝廷令邵州为其建庙,岁时祭祀。为便于祭祀,庙就建在州治附近,称佘湖庙,其山乃名为小佘湖山。明车大任诗云:“佘山高百仞,翻爱雪晴时。积素兼天远,凝晖映日奇;千林频送色,万壑顿回姿。欲借阳春意,挥成郢客辞。”诗题还是叫《小佘湖山》,后来逐渐却通称为佘湖山了,直到如今。

© 2010-2030 ThinkHoo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
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

吉ICP备13004070号-11   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2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