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驴行天下 > 滇西学府里的“三古”:古树、古碑、古井

滇西学府里的“三古”:古树、古碑、古井

作者:吴 棠来源:网络2017-11-02
滇西学府里的“三古”:古树、古碑、古井

大理一中是一所历史悠久,环境优美,建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名校。

大理一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三年(公元1877年)创办的西云书院,创建人是清朝在中法战争中阵亡的名将杨玉科。杨是丽江兰坪人,清同治初,以义勇入伍,从岑毓英为将,八年(1869)解省城围及西征“有功”,署云南提督。入大理后建爵府,占地“四百余丈,房舍一百三十余间,堆山凿池,莳花养鱼,园亭楼阁,穷极华丽。”在他生前为顺应潮流,采纳舆情,慨然将爵府及田产捐给地方办学。杨玉科字云阶,书院在迤西,故名西云书院;1906年先后改为师范传习所、迤西模范中学,民国元年(1912)改为“云南省立第二中学”,1932年又改为“云南省立大理中学”,建国后于1953年被命名为“云南省大理第一中学”,系当时全省四所重点中学之一。从西云书院到大理一中“弦歌不断”,培养了大批人才,如清末民国初年云南的留日、留美学生,多数出自这所学校。如今云南耆宿李根源题写的“滇西学府”匾额,仍高悬在校史陈列室的门上方。校舍近年有所新建,但整个清代爵府三进四合院的格局没有变。

院内环境清幽,花木扶疏,多山茶、丹桂、玉兰和腊梅。其中有几种古老的珍稀树木,最珍贵的是“大理罗汉松”,属罗汉松常绿乔木,是一种古老的具有观赏价值的庭院树种和高级盆景植物。1920年由一位法国传教士第一次在大理采得这种标本,定名为“大理罗汉松”。西云书院的这一棵为母树,树高近7米,树龄已有170多年,至今仍枝叶茂盛。其他如榆树、紫薇、槐、柏等,都是百年以上的古木。

进校门后迎面有一块《西云书院碑》,杨玉科作《序》。叙述他捐产办学的缘由和对书院学子的希望并附书院章程30条,是研究大理教育史的重要资料。

校园“南花厅”内还有一通很有名气的宋湘《种松诗》碑。宋湘(1756—1826),字焕襄,号芷湾,广东梅州人,嘉庆年间的进士,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。嘉庆十六年(1811)宋湘来到云南,在滇13年之久,历官曲靖、广南、顺宁(今临沧凤庆)、永昌(今保山)知府。1816年,他复任迤西巡道曾驻大理。“迤西”即今滇西地区,云南分称迤东、迤南、迤西三大片区。大理是南诏、大理国的都城,明清时期亦为滇西政治、文化、经济中心,风光绮丽,文风极盛,有“文献名邦”之称。宋湘为大理山川明秀倾倒,在《自顺宁返大理蒙化道中喜见点苍山》一诗的自注中说:“真异境也”!但是他看到点苍山的森林屡遭砍伐,变成秃山,便在公余之时买三石松子,“课民种于三塔寺后”。在他离开大理六年之后,“有报松已寻丈,其势郁然成林”,心中非常高兴,又有所感触,就写下三绝句:不见苍山已六年,旧游如梦事如烟,多情竹报平安在,流水桃花一惘然。古雪神云看几回,十围柳大白头催,才知万里滇南走,天遣苍山种树来。一粒丹砂一鼎封,一枚松子一株松,何时再买三千石,遍种云中十九峰。

《种松诗》广为传诵,后经西云书院山长(今称校、院长)韦履洁(保山人)以诗作原迹双钩刻石立于“湛园”,碑高1.6米,座北向南,2000年后新修校园,移至西边。

再说古井:大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质结构,地下水资源丰富,以往古城居民庭院几乎户户有井。大理一中校内的这口古井却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,从西云书院到省立大理中学,全校师生员工的饮用和生活用水全靠这口井,出水量大,水质好,可直接饮用。每天清早同学们就用棕绳、木桶吊入井内汲水洗脸;上课时间“伙食团”(食堂)的厨工专人来挑水煮饭,几百人的三餐用水要上百担,可见当年生活之艰辛。几十年的绳索磨勒,井栏上深陷一道道痕迹,记录着校园的沧桑。如今学校用的是自来水,水井似乎完成了它的使命,但是1949年以前在过这所学校就读的校友,回到母校时都要寻访、凝视这口古井。毕竟“饮水思源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古井就更值得“怀旧”了。1987年,西云书院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© 2010-2030 ThinkHoo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
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

吉ICP备13004070号-11   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28号